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新闻 标准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
首页>合江文艺>曲艺>  白鹿傩戏

白鹿傩戏

日期:2018.10.15 点击数:282

    赵侯坛设坛作法总体分为三个部分,即迎神、酬神和送神。其科仪程序严格。整个科仪根据演出时间的长短、内容的多少而有半庆、全庆和上下庆区别。所谓半庆,即一天一夜的庆坛法事。全庆为两天一夜的法事。上下庆为三天两夜的庆坛法事。

整个法事活动,均由掌坛师主持,主人、客人都可参与在内,热闹庭园,皆大欢喜。充分体现一个“庆”字。广大农村,特别是边远山区,丰收之后,农闲之际,藉此自娱自乐。

   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,由于战争浩劫,人口锐减。特别是清初顺治五年(1648年),全县幸存约l20户。康熙五十年(1711年)后,外省来合江的湖广人大约占十分之六七,广东、福建、江西、贵州等省次之。由此而来的合江便成为五方杂处之地。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风俗习惯。史志载:“氏族多原楚籍,楚国信巫鬼,重淫祀之国,故巫觋之风邑亦扇焉。”“……于是僧道觋祝史,遂缘鬼神以求食、而愈肆其诳诱。其禳解厌胜之术,则有收骇、烧胎、扬关、上锁、延生、拔案、填还梅山、五道、打十保、送花盘、还茅人、禅星辰、还泰山、捞油火、砍红山等。交通鬼神之术则有观花、照水……等等。……而妇女信之尤深。人虽至剧病且死,亦往往不务药医,惟神是求矣。……由于民众笃信巫觋,致使合江城乡宫观林立,祭祀活动频繁。县境内原有宫观l47处。仅白鹿场上就有清源宫、禹王庙、万寿宫、文昌庙、火神庙、邓氏、刘氏、权氏祠堂等。因有如此众多的场所,一年四季从头到尾,各种名目的庙会接连不断,“傩戏”的表演连绵不绝,会期之中,无论城乡热闹非凡。

    赵侯坛的庆坛科仪,基本上是自成体系,不插演川戏、民间灯戏等。它所谓的戏剧节目,即是在仪式过程中搬演的具有故事性的科仪节目,如吴道子画梁、鲁班造桥、打棍亮路等,如遇主家要做:“全庆”或“上下庆”等大坛时,除请端公班庆坛外,亦可请戏班演戏。但这必须事前商定好,使庆坛法事与戏剧演出交叉进行。常规是戏剧演出安排在晚上八至十一点,庆坛法事则在白天和晚上戏剧演出之后进行。 科仪程序:赵侯坛的庆坛科仪程序有全庆(两天一夜)、半庆(一天一夜)两种。庆坛惯例是要杀猪酬神待客。因此,必须有“放牲纳命”这一堂科仪,告禀张王大帝、桓侯夫子、超度畜牲转世,为主家消灾免厄。要焚化纸钱,念解秽咒、安位咒、玉皇诰、宗师诰、三官诰、总诰等。紧接下来是请赵侯、宗师、香火,为之献酒、宣意。其问挽赵侯诀、岁公诀、五通诀、郭氏三郎诀、老君倒骑牛诀,并焚长钱四树,谓之“请神”。请神到位,方能开锣庆坛:开坛奠灶、发牒祭猖、禀神出殿 、拆坛放兵、 团兵扎寨、变宅、小开堂、造枪、统兵排兵、开光解秽、回熟上示、勾魂了愿、阴兵记、打棍亮路、设班、画梁、造井接界、扦坛榨礅、祝寿、检斋、样坛安位、砍红山、安位香火。

    基本特征:

    1表演的群体性:少则三、五人,多可数十人,参与的群众就更多。

    2公益性:演傩戏目的是为公众驱疫消灾,祈一方平安。

    3季节性:傩戏的表演只在每年春社(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)前后举行,不是任何时候都上演。

    白鹿傩戏除具备以上三大特点之外,还在乐器(川剧锣鼓和福宝唢呐)、语言(合江方言)、表演风格(面具的造型、赤足披发和特技)等三方面独具地方特色。前三个特点是傩戏的共性,流露出中原文化的信息符号,后三方面展现的更多的是巴蜀文化与夜郎文化的信息符号。正是这三种文化融汇与过渡的现象,形成了独特的白鹿傩戏风格。

 

   


 


3 0
相关文章
Rss订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