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新闻 标准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

苗族杂技

日期:2018.10.15 点击数:537

    合江五通苗族杂技传承人主要分布在合江县五通镇顶子片区。五通镇是合江县少数民族散居最多的一个乡镇,位于合江县西南,距县城75公里,地处两省(四川、贵州)、四县(赤水、叙永、纳溪、合江)交界处。东邻合江九支镇,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;南接叙永县大石乡、向林乡;西连纳溪区打古镇;北与合江县锁口乡毗连。纳赤公路横穿境内,全镇幅员面积100平方公里,海拔高度在259—987.3米之间。区域内山水交汇,明净空灵,具有山水风光的原始性、民俗风情的纯朴性、历史文化的厚重性。顶子片区位于五通镇政府与石顶片区的中间位置,顶子场距离五通镇政府12公里,距离是的中心村8公里,四面环山,大两公路横穿其间。

    合江五通镇现有苗族同胞2000余名,忠厚朴实,勤劳勇敢,善良智慧,能歌善舞,不仅擅长吹芦笙、吹木叶、对歌、跳竹竿舞等艺术形式,而且杂技艺术特色鲜明、韵味实足,惊险刺激,艺术精湛,表演者功底深厚。五通苗族民间杂技项目主要包括独木舟、脚踩鸡蛋、颈缠钢筋、嘴叼自行车、魔术、上刀山等,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,源于先民劳作,融合了巴蜀文化、夜郎文化而形成独特的山地文化艺术。苗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,由古以来,苗族同胞创造了丰富、独特的民族习俗和特色文化,特别是解放以来,苗族同胞是为了憎恨旧社会的受民族歧视、受压迫、受剥削的苦难历史,歌颂新中国的光辉政策,感谢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、增进民族之间和本族内部的团结,弘扬本族文化精神,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的交流,在已有的传统艺术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和创新。苗族杂技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,源于先民劳作,如农耕、狩猎、伐木等劳动,融合了巴蜀文化、夜郎文化而形成独特的山地文化艺术。从丰富多彩的苗族舞蹈艺术、礼仪习俗中派生出来的一类创新的体育艺术形式,形成丰富独特而惊险的特色文化。解放以来,各族人民文化繁荣、开放,电视等科技产品的普及,加速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普及,杂技艺术在本民族中本身就得到淡化,逐步走向衰落,目前能够从事杂技艺术的艺人寥寥无几,据统计五通能从事杂技表演的艺人只有几个人。

    独木舟:表现的是青年苗族同胞谈情说爱的一种浪漫表现形式,男青年用一根楠竹在比较大的湖泊、水库、河流等水域中表演特技,身上佩带芦笙、木叶、竹竿等工具,或独立或双脚在楠竹上,吹奏起优美的芦笙、木叶曲调、唱起动情的山歌,引来苗族女青年观看,男青年再适时地唱起苗族情歌,若有哪个姑娘对小伙子中意,就与之对歌,通过对唱苗族情歌(多数是山歌形式),若双方情投意合,小伙子上岸与姑娘携手憧憬美好未来。独木舟表演技巧性强,艺术独特,并拌有一定的风险性。

    脚踩鸡蛋:是一种气功(轻功)艺术,表演者通过先行运功,双脚踩在鸡蛋上(一只脚踩两只),鸡蛋完好无损。该艺术绝非三五几月能炼成。

颈缠钢筋:也是一种气功(硬功)艺术形式,表现苗族同胞体壮强悍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。表演者也是通过先行运功,用一根指拇大小的钢筋在颈子上缠绕数转,然后慢慢回绕,该艺术是力量与毅力的表现,绝非三五几月能炼成。

    嘴叼自行车:一般人用嘴叼几斤物品都很困难,但是苗族杂技中,艺人能用嘴叼起一辆自行车,这不算惊奇,在自行车上坐上一个小孩,也是轻易之举。

    魔术-解脱:寓意苗族同胞旧社会被“套牢、囚禁”的苦难生活,通过斗智斗勇,终于摆脱了被罪恶统治的历史,迎来了新中国、迎来了光明。表演采用农村用来储备粮食的大圆桶、大布袋为主要道具。表演时让现场观众检查布袋,检查者表示布袋完好、无机关后,把一个大活人套入布袋,用软绳系好布袋口,并让观众牵好绳子另一头,然后用大圆桶罩住装有人的布袋,盖上盖子,一番虚张声势之后,揭开盖子,先前装入布袋的人已经出来,而布袋完好无缺,口子也是系好的。

    上刀山:是一项大型的杂技艺术,表演者光着脚沿着一根口径十多公分的钢管攀沿而上,行进中表演各种节目,如:吹芦笙、形体动作等。所惊险的是攀沿而上的阶梯是刀刃,也就是在刀刃上表演节目。表现的是苗族同胞不谓艰险、勇往直前的不屈精神。


 


 

 

 

   



3 0
相关文章
Rss订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