尧坝梁黄粑
黄粑是川南、黔北部分地区的汉族民间小吃,因其色泽黄润而得名。2014年,《尧坝梁记黄粑制作技艺》已列入合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16年,尧坝梁记黄粑在合江县第一届美食文化节荣登合江十大名小吃榜首。
黄粑始创无考,相传由三国时期蜀将赵云进军犍为郡时的军营火夫草创。合江尧坝梁记黄粑发端于清乾隆年间,世代传承,属祖传老业。梁记黄粑当代传承人梁启阳秉承祖传黄粑制作技艺,以优质糯米、粳米为原料,冰糖、红糖等为辅料,经粳米磨浆、糯米蒸饭、拌和浆饭、切块包封、入甑复蒸等工序精制而成,所产黄粑色泽黄润红亮,体态糍嫩柔软,味道甜爽清香,是闻名遐迩的传统风味食品。
尧坝梁记黄粑制作技艺来自远古的历史遗传。黄粑造型简单质朴,但不失美观和多样;黄粑的传统工艺粗拙敦厚,有浮雕和蛮荒的韵味,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感。品种五花八门,千姿百态,既是尧坝梁记世世代代对原始、传统手工技能的承袭,又是个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现。它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和传统制作方法相兼容的纯手工黄粑,制作技艺和技能分门别类。各自的制成环节环环相扣,缺一不可。
一、原辅材料
1.原料:大米、糯米
2.辅料:黄糖、冰糖、白糖、腊肉、蜂糖、樱桃、葡萄、橘红、红枣、芝麻等
3.包封材料:良姜叶、灯心草、棕叶丝
二、黄粑传统制作过程
(一)侵泡粳米、糯米:粳米、糯米按三七比例分别泡制。将大米入缸浸泡一夜,期间浸水保持高过大米10厘米,当大米硬度减小到8成左右时,停止泡制。
(二)粳米磨浆:清水洗净浸泡后的粳米,入石磨磨成粘稠状米浆。
(三) 蒸糯米 :将浸泡后的糯米淘洗两次,舀入筲箕过滤干水滴,盛入木甄,以大火蒸至七分熟,熄火焖蒸。
(四) 熬糖
1.熬黄糖:黄糖又称红糖,俗称水糖,是甘蔗经榨汁浓缩形成的成品糖。将黄糖切碎,放入烧热的大锅,大火快熬,黄糖融化沸腾后,转小火慢熬,待黄糖成粘稠状,呈黄黑色,停熬出锅。
2.熬冰糖:用大火将清水(1千克)煮开,将冰糖倒入大锅,待冰糖融化沸腾,关大火,转用小火将糖体熬成黄色粘稠状,熄火出锅。
3.熬白糖:同熬冰糖方法一样。
(五) 混和搅拌
将经熬制的黄糖、冰糖、白糖混入粳米浆,用力搅拌,待其混和米浆体态粘稠,色泽呈黄,味道甘甜时,将蒸至七分熟的糯米倒入混和米浆中,搅拌均匀。
(六) 发酵
将混和米浆加糯米拌匀后的粑料盛入大木盆中,静置在通风透光处自然发酵,待粑料表层收汗,体态粘稠,色泽深黄时,再次搅拌粑料,促使发酵均匀、透彻。
(七) 黄粑定型
尧坝梁记黄粑品种多,不同品种有着不同的定型技艺。
1.黄糖(红糖、水糖)黄粑定型:
将木盆中发酵成熟的粑料移入案板上固定的实木模框内铺平,再用铁板碾压密室、平整。碾压过程中不时蘸洒米浆,使碾平的粑体光滑透亮。
2.腊肉黄粑定型
将农家腌制的腊肉切碎,先取三分之一和入发酵后的粑料中搅拌均匀,移到案板摊铺两厘米厚,再将剩余三分之二的腊肉均匀铺到粑料上,然后在腊肉上均匀铺上两厘米厚的粑料,用铁板挤压碾平。碾压黄粑过程中不时蘸洒米浆,使碾平的粑体光滑油亮。
3.蜂糖黄粑、樱桃黄粑、葡萄黄粑、橘红黄粑、红枣黄粑、芝麻黄粑的定型工艺与腊肉黄粑的定型工艺大致相同。
(八) 再次发酵收汗
黄粑在案板定型后,粑体仍粘稠发烫,经6小时左右的自然冷却,黄粑实现再次自然发酵,粑体凝固成块,发酵收汗完成。
(九) 切黄粑
将木尺踏在黄粑面上,以刀画线,一刀切破。切黄粑讲究快和准,保证切口整洁,切面晶莹透亮。
(十) 包黄粑
黄粑切成块后,砌在案板上晾干。将良姜叶浸泡、洗净、凉干、整形,包封黄粑,用灯草或粽叶丝束牢。
(十一) 蒸黄粑
将包封好的黄粑装入木甄蒸熟。装黄粑时,大黄粑在下层,竖装;小黄粑在上层,圈装。装好黄粑,用武火将黄粑蒸到七分熟,转用文火焖蒸一夜。
(十二) 晾黄粑
取出蒸熟的黄粑平铺于案板,使之相互挤压,让黄粑菱角分明。冷却至30℃后,将黄粑竖立放置,使之晾干。
(十三) 黄粑养护
黄粑晾干后,放置干燥通风的木架上,定时翻动、移位,防止长霉。